陳碧芬/台北報導
今(1)日公布的3月臺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, 其中的「原物料價格指數」出現創編以來首次站上90以上,且指數續揚 3.8個百分點至91,連續第10個月呈現上升。調查單位中華經濟研究院指出,原物料價格持續上漲也造成製造業廠商交貨時間連續9個月走升,代表廠商生產大幅受到進料因素的干擾,也擔心錯過這波景氣的掌握。
中華經濟研究院長張傳章指出,製造業者因原物料成本高漲,已面臨要和客戶重新議價,可是部份業者反映,「就算加價,也買不到貨」,市場上出現的議價行為多僅發生於電子暨光學產業,只有該產業握有議價能力、有利潤空間,在PMI調查的廠商電訪中,多數廠商會作出延後出單的對策,廠商自己出不了貨!
張傳章指出,原物料價格持續上漲,對總體經濟來說,要觀察的是會不會帶動通貨膨漲?近期許多學者專家在討論美國的通膨問題,台灣目前的通膨指標/消費者物價指數CPI,智庫估測在1~ 1.5 %上下,躉售物價指數則是一直呈現負值,直到今年2月才回到0%,顯示台灣沒有立即發生通膨的問題,「只是要提醒」。
除了製造業,原物料、大宗物質價格上漲,也會反映在內需產業,中經院指出,去年第四季以來營建業市場承受鋼材的價格上漲,可能會對終端商品價格造成影響,例如資產價格的上漲。
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簡錦漢強調,3月的經濟景氣原則上是延續全球復甦的趨勢,許多產業活動重啟,疫情期間供需失調的「瓶頸」需要打開,而且台灣得天獨厚,疫後重啟需要的產業技術,如5G、晶片都在台灣,因此供應鏈上的各產業需求多,極可能很多過熱現象是暫時性因素造成,過了「瓶頸」期就能慢慢回到供需平穩。
簡錦漢提醒,通膨會有預期心理,不明就理的預期經過傳遞效果,無法管制的自由開放市場,會讓通膨成真,「非常可怕的」。
中經院助研究員陳馨蕙亦強調,製造業面臨的原物料價格上漲,不等於消費者物價上漲,台灣零售市場競爭激烈,民眾購物選擇多,原物料價格要傳導、並拉動終端消費品價格,沒有那麼容易,且台灣基本上疫情控制的好,沒有解封之後的報復性消費,沒有歐美的再度封城需求,台灣物價應該會是保持平穩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網站 : https://line.me/ti/p/ih-IXdDNSc
https://www.moneydj.com/kmdj/news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